首次尝试竞争性选拔干部 民主选举支委班子结构合理
按照院党委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我院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自4月下旬全面启动后,至6月1日离休支部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仅用1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包括离退休支部在内的15个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在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中,院党委既注重在选人用人上把好关,又注意充分尊重党员群众的意愿和意向,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整个换届工作,医院党委在规范程序、竞争性选拔干部和扩大民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民主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支委班子在学历、年龄和医技护人员组成等结构更趋合理。
规范程序:做到“三个统一”
一是换届选举的步骤、时间节点和要求,做到统一。按照院党委《关于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计划》和《关于在部分党支部实行“公推直选”实施方案》,各支部召集人和“公推直选”工作小组认真执行。二是换届选举整个过程,都有分管院领导到场,即有“统一领导”。4位医院党员领导干部,分别作为15个支部的联系人,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三是换届选举工作中的候选人推荐表、请示报告、选票、会议主持词等相关材料,统一由党委办公室拟定格式化的书面材料,交各支部使用。在15个支部的换届选举中,既省去了准备书面材料的时间,又有了统一的格式与规范化要求。加之有院领导的参与和党委把关,保证了整个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竞争性选拔干部:试行“差额选举”
此次党支部换届选举,既要把好选人用人关,又要积极探索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使干部选拔工作进一步公开、公平、公正,在阳光下操作,接受党员群众选择和监督。在前期支部工作调研基础上,经过广泛听取所属支部和党员意见,院党委最后选择儿保、财务、后勤3个独立党支部进行“公推直选”试点。为确保选举顺利进行,院党委成立了以党委正副书记为组长、党委成员组成的“公推直选”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党办具体落实。“公推直选”《实施方案》明确,支部书记由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并采取差额选举的方式进行,这种差额选举支部书记与传统的新一届支委会选举书记相比存在不确定性。对于2名书记候选人来说,经过考察和公示,选择任何一位当书记都是成功的。但对于被选举人而言,则在很大程度上要经受住“落选”的考验,要有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儿保、财务、后勤3个支部,6名书记候选人都在第一轮选举中成功进入支委班子,但同时也都面临“落选”的考验。
扩大民主:做到“三个落实”
首先,是党员主体地位的落实。从支部委员候选人的酝酿产生,到换届选举大会正式选举,党员自始至终是支部换届工作的主体,起主导作用。离休和退休支部近70名党员,不顾年迈体弱来院参加会议。其中,2位90高龄的离休干部王荣光和陈文同志,在酝酿推荐候选人时积极发言,表现出强烈的党员意识。其次,是群众选择权、监督权的落实。在“公推直选”中,有15%的党外群众参与了整个选举过程,两轮推荐、两轮选举的结果公开,以及支部委员、书记候选人的公示,从内容和形式上保证了群众的选择权和监督权。再次,是投票选举中当选人不能确定时,党员多数人意见的落实。儿保党支部选举中,按照“公推直选”选举办法规定,第一轮成功选举产生了3名支部委员,但在第二轮选举书记时,候选人史静敏与魏梅出现平票,在征求多数党员意见后,当即召开新一届支委会,民主推荐书记人选,并由党委听取支部全体党员的意见。随后,召开党员大会,以等额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书记。最后,儿保所副所长魏梅以得票超过半数当选支部书记,选举获得成功。
据统计,此次新当选的在职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4.3岁,较上届下降8.5岁,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9岁,35岁以下的有3人;遗传支部和住院医师支部,支委班子均由80后当选;在内外科5个临床支部中,均有护理人员当选书记或委员,医、护结构更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