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作为医院的优势学科,自80年代初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与研究。科室由谢竞雄教授领衔创建,以儿童白血病诊治为突破口,逐步发展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
一、发展历程与学科建设
科室自90年代起,在蒋慧主任的带领下,不断拓展专业领域,从儿童血液疾病延伸至儿童血液/肿瘤/移植专业,成为医院的优势学科。目前科室发展为一院两区模式,拥有专业核定床位 72 张,包括百级层流病房 4 间及过渡病房。科主任邵静波带领全体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
二、先进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科室自 2008 年起独立开展肿瘤细胞免疫、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项目,使儿童血液肿瘤患者在初诊时能够完成 MICM 诊断以及随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MRD)动态监测。2016 年,分子实验室开展了恶性血液病突变基因的下一代测序项目,为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与国内外先进理念接轨。在儿童白血病诊治方面,科室参与国内多学科多中心合作项目(如 ALL、AML、JMML),并以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优化治疗为特色。1987 年,科室与王振义院士合作,成功治疗国际首例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 APL,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经过 30 多年的临床研究和推广,蒋慧主任带领团队完成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的优化和应用推广” 项目,获得 2018 年度第十七届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国内专家成果鉴定。以此为母版编写 2018 年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以并列第一和通讯作者共享贡献,在国际肿瘤学术顶级期刊 JCO 杂志上发表(J Clin Oncol, 2021)。
三、多学科协作与临床研究
2010 年,医院成立 “儿童肿瘤协作组”,联合血液肿瘤科、外科、病理、影像学等科室对实体肿瘤患者进行联合诊治,使儿童肿瘤患者得到更全面科学的治疗。近年来科室在神经母细胞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突破,通过靶向 GD2 免疫治疗的规范化应用、CAR-T 细胞疗法的探索与应用、免疫治疗后依氟鸟氨酸(DFMO)维持治疗、多学科协作与全周期管理,以及临床研究与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的努力,为改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科室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1998 年,成功完成首例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013年,独立开展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016年8月,顺利开展脐带血、非血缘无关供者、亲缘全相合/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形成以半相合移植为主攻方向及特色。年移植数量 50- 60例,并逐年增多。移植病种涵盖血液肿瘤疾病、骨髓衰竭性疾病、遗传代谢病、免疫缺陷病等,出仓率 100%,移植 “100 天移植相关死亡率” 为 0,植入率超过 95%,3 年总体生存率(OS)超过 90%,无事件生存率(EFS)超过 85%,移植技术达到同行先进水平。
五、对外合作与人文关怀
科室与西藏、云南、安徽、河南多家医院开展了对口合作定点帮扶工作,进行专家派驻、查房授课、会诊转诊,带教进修等工作,帮助对口医院建议及培训专科力量。
为了给病家营造舒适、人性化的就医环境,科室于 1998 年在全市最早成立了 “阳光小屋”,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形式,丰富内涵,使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关爱、笑声和陪伴,并获得多项荣誉称号,树立了特色品牌。
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一贯秉承 “以患者为中心” 的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为更多患儿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